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大学生论坛-高校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73164|回复: 0

《大开通》——汉中交通文旅纪事:川陕公路修筑由来

[复制链接]

3

主题

8

帖子

24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24
发表于 2023-6-25 17:22: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url]
[url=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MDU3NDk2NQ==&mid=2651771967&idx=1&sn=16608ba084cb811ac580d9ab4fb87ead&chksm=bdb8c4258acf4d3382aace1be68307b7d344b5a56955b17f0709c6b9795b12779a62568ae498&scene=21#wechat_redirect]点击上图查看汉中在路上广告招商信息 ..........
事情要追溯到整整八十年前。
要明白其中的全部意义,有必要把当时的社会背景略作回顾:西(安) 汉(中)公路首议于1931年。其时距辛亥革命刚二十年,封建帝制被推翻,其延续数千年之久,包容邮传、军递、接待、食宿诸多功能的邮驿制度也随之土崩瓦解。
这时,火车、汽车已经传入中国。过去的驿道,尤其陕西境内穿越秦巴大山,鸟道摩天,只能通行骡马、挑夫的古栈道已完全不能适应时代需求,兴筑公路势在必行。
时处于军阀混战与大旱之中的陕西,在杨虎城将军主政下,也于1929年成立省公路局。1931年派柳民均为总工程师,勘察西安至汉中公路,终因经费等诸般问题搁浅。
鸡头关下渡船·张佐周摄于1935年
1932年,第一次淞沪抗战爆发,著名军事家蒋百里(科学家钱学森之岳父)提醒蒋介石:中日必有一战,要警觉日寇模仿800年前蒙古铁骑灭南宋的路线,即由山西打过潼关,翻越秦岭,占领汉中再攻四川与湖北,彼计若成,亡国无疑。必采取抗战军力“深藏腹地”,建立以陕西、四川、贵州三省为核心,甘肃、云南、新疆为根据地的策略,拖住日寇,打持久战,等候英美参战,共同对敌,方能最后胜利。
史如明镜,高悬可鉴,故修筑西汉公路实为建设后方抗战核心的根本之举且迫在眉睫。于是,由中央直接拨款修建,这在全国尚属首次。工程人员也由中央经委会公路处长赵祖康亲自挂帅,从全国数省工程局调集在公路界崭露头角,已有名声的一批人员:吴必治、孙发端、张昌华、张佐周、张鸿逵、鲍必昕、李树阳、李善梁、刘承先、刘树升等。他们或有修筑沪杭、杭徽等多条干线的施工经验,或刚从欧美留学归来,英姿勃发,满怀一腔报国激情。一时间,真可谓老少咸集,群贤毕至,人人握灵蛇之珠,家家抱荆山之玉,称雄数千年的古栈道将从他们的手中进入一个划时代的阶段。
西汉公路,由于西安至宝鸡原有大车道可资利用,所以实际兴建的是宝鸡至汉中的公路。全程254公里,除宝鸡至益门镇5公里与褒谷口至汉中15公里为平路外,共余234公里皆在秦岭崇山峻岭之中,工程之艰巨可以想见。
首战为测量、设计、放线。全国经委会公路处长赵祖康升帐点将:任命吴必治为西汉公路总工程师,下辖三段。1934年6月23日,由宝鸡渭河南岸施测,在杨家湾渡河,直指秦岭,揭开这场攻坚战的序幕。
时值酷暑,风云多变,非雨即雾,平添障故。测量、设计虽基本沿早先驿道进行,但驿道狭窄多年失修,且多沿溪而上,即便陡险,人马亦可攀缘。公路则需宽阔平整,上山纵坡一般不超过5%,故需盘旋而上,完全离开驿道进入从林,其艰难险阻非身临其境不可体会万一!
褒斜古道栈孔·图源网络
事隔60年,也值盛夏,笔者随《栈道》摄制组进入秦岭,为拍一张《今日蜀道》离开公路不过几十米,胳膊腿腕立刻被锋利的草叶划出无数道血痕,汗水亦迷缝得睁不开眼睛,还惹起一窝马蜂,叮咬得抱头鼠窜,幸喜遭遇的不是含巨毒的葫芦蜂。70年代初,陕西国画家方济众的女婿就在秦岭深处被葫芦蜂活活叮死!
1934年7月5日,第三测设队在张昌华、张佐周、刘承先带领下,正式从留坝西门实施测定放线,基本沿发源于紫柏山的紫荆河前进,谓之沿溪线。沿途虽无大的山岭翻越,但需经画眉关、武休关、飞仙沟、观音碥、鸡头关等处关隘。
如何避开这些雄关漫道,溪流洪水,选择最佳路线,颇费斟酌。勘测不久,即出矛盾。该队工程师兼队长张昌华系留美学生,但实际经验不足,设计的线路多次过河,数处架桥,无疑工程加大,增加费用,遭到总工程师吴必治指责。
另据张老回忆,测设至马道以下,即进入亚热带河谷,气候炎热,蚊虫孽生,不仅每夜住破庙民房被跳蚤、蚊虫叮咬,难以入眠;白天自办伙食蒸出的馒头拿在手上,苍蝇便能爬满,飞来绕去,挥之不去。其艰苦确实不是今日能够想象。
张昌华出身富家,生活讲究。住宿必用石灰水刷过,吃则多为自带罐头。如今见与上司意见不合,便提出回家结婚,吴必治当即批准,张昌华自此离开工地,再没有返回。
不久,南方备战日紧,总工程师吴必治又被调回浙江。代表全国经委会主持西汉公路的负责人赵祖康拍板决定:任命曾任杭徽公路总工程师孙发端为西汉公路总工程师。
孙发端不仅是当时全国公路界公认的高手,学识渊博,经验丰富,而且人品高尚,廉洁奉公,堪为表率。由他出任总工,上行下效,保证了整个工程的顺利进展。至于张昌华遗留下来的留坝至汉中的测量、设计、施工的重任,赵祖康则毫不犹豫地交给了当时年仅24岁的张佐周。起因是1932年,22岁的张佐周从北洋大学毕业,经过考试进入全国经委会公路处。其时,中国公路交通刚刚起步,各省间尚无公路相通,兴筑省际公路于发展经济和实施备战都迫在眉睫。经委会出台的第一个方案是兴修江苏、浙江、安徽等三省连接的交通干线。
踏出校门的张佐周立即有了用武之地,直接被派往施工第一线,从测量、设计到施工,全方位地接触实际,从头至尾参加了从上海至杭州的沪杭公路,从杭州到徽州的杭徽公路的兴筑。
这两条干线沿途既经水网平原、丘陵浅山,又需穿越高山关隘,地形多变,地质复杂,许多书本不曾讲及,事先不曾预见的情况在施工中屡屡出现,但又必须在施工中加以解决。一方面给刚刚起步、尚无多少经验可借鉴的具体工作带来困难,但另一方面却又使工程人员受到锻炼,尤其刚参加工作的张佐周经受到最实际的锻炼,理论加实践最容易便人产生飞跃。
再是,两条干线沿途城镇村落密集,工农业经济发达,呼时多年始终未通公路。这次施工,沿线群众积极踊跃,出力出工,供应粮菜,真有种“箪食壶浆以迎王师”的感人景象。
24岁担任施工队长兼工程师的张佐周
修沪杭公路时,需从闵行过黄浦江,要造一处轮船载汽车过渡码头,这在国内尚属首次。通车典礼时,不仅各方大员、外宾专家云集,连方圆几十里的群众都赶来观看,万人空巷,盛况空前,各界人士都激动得热泪盈眶。此时此刻,张佐周目睹盛况,心潮起伏,深深体味到自己学了土木工程,修桥筑路,为国利民,这条道真走对了,一辈子贴上,值得!
在此期间,张佐周还作为工程技术人员代表跟着赵祖康去武汉参加了苏、浙、皖、湘、鄂、赣、豫七省公路会议。
这是一次被载入中国公路史的重要会议,因为是首次省际公路界联席会议,遂为各省注目,蒋介石及许多军政大员亲临会议并讲话。会议对七省公路干线、技术标准、施工措施、路规管理做了详尽统一规定。后为各省仿效,对推进全国公路修筑起了很大作用。
张佐周刚踏出校门不久,就参加这样高规格的会议,了解到国家公路现状及规划远景,颇有茅塞顿开之感。眼界、器局、心胸也顿上台阶。
当年,张佐周便是带着这样的经历来到大西北,来到秦岭深处参加西汉公路兴筑的。
这样,就不难解释和明白,主持兴筑西汉公路的赵祖康何以在张昌华离职之后,把留坝至汉中公路的测设、施工重任断然交给这位年轻的工程师了。从1934年到1937年,整整三年,张佐周都坚守工地,成功架桥改道,保护古石门石刻,直到全线通车。
正是由于西汉公路的筑通,之后又续修汉中至广元、至成都,连接起抗战中心四川,成为首条贯穿秦巴大山的川陕公路,充分发挥了支撑抗战的作用,由“羊毛车”(前苏联援华军火,为保密用羊毛覆盖)转运来的抗战物资储存褒谷口外的山洞,形成相当规模的褒城军火库,供应几个战区;故宫的七千箱文物也转运汉中,在大成殿(今汉中行署会议室)存放八月之久运往四川,这批文物中就有被誉为“石刻之祖”的十面石鼓文;再是华北、各大中学校内迁汉中,组建西北联大,一大批文化人,如曹靖华、黎锦熙、许寿棠、许德珩、李约瑟、罗章龙、牛汉、蒋牧良、叶仿樵、任蔓逸、吴世昌、李达等云集汉中,使汉中成为与重庆、昆明齐名的抗战三大文化区之一;还有陈纳德将军率领的美军援华空军“飞虎队”一度也以汉中为基地,多次对日作战……
这一切都使张佐周深感欣慰,一个以筑路为毕生事业的知识分子最高兴的事就是听到自己参与修筑的公路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何况,不止是一条,而是许多条,这些路连接起来,就是一个土木工程师生命的历程;也可以说是一块无声的、长长无尽的碑刻!
抗战胜利,张佐周曾去美国交通研究所进修。学成归来,恰遇解放。上海市第一任市长陈毅元帅以真正革命家的风范,虚怀若谷,尊重各个领域的专家与知识分子,亲自委任公路界资深专家赵祖康为上海市市政建设工程局局长,留美归来的张佐周为上海市政工程研究所所长。
建国初期,百废待兴,那还是很红红火火干了几年。岂料,进入50年代后期运动一个接着一个,“反右”“四清”直到“十年动乱”……
一晃,多少年过去,粉碎“四人帮”,上海是重灾区,又是百废待兴,哪有空闲呢?已经担任上海市副市长的赵祖康负责对全市进行整体规划,担任着上海市建设工程局总工程师的张佐周有不容推卸的责任啊,尽管他已经78岁高龄,仍被再三挽留在岗位上,上海市市政建设的腾飞一时还离不了他这位建设界元老。
张老不忘工作。在全国公路界,做出了几个率先:根据国情,最早提出利用三渣:煤渣、石炭渣、工业废渣建设半钢性路面,试验成功后,曾在全国推广;最早在全国成立第一家交通工程学会;最先提出建设大上海“三港两陆”信息网的建议,受到当时在上海担任领导的江泽民、朱镕基高度重视,并开始实施。
1990年,张老整整八十高龄,再三婉辞终于退休,在告别整整奋战了六十个春秋的筑路建设生涯时,老人赋诗一首,以表心志:
身退志未退,
淡泊何所求。
若问平生愿,
路平车畅流。
1995年本文作者赴上海采访张佐周,原稿为《功在千秋——记一位保护石门石刻的工程师》5万余字,先后在北京《人物》、湖南《人民公路报》、兰州《丝绸之路》《汉中日报》《衮雪》刊载、连载、转载。并被上海市科委制作进入国际英特网。
王蓬:国家—级作家二级岗位(二级教授)1970年开始創作, 在中央文讲所(魯院)、北大首届作家班学习4年,198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993一2013年先后任陕西省作协副主席、汉中市文联主席、作协主席。历时10年全程探访七条蜀道,20次西行寻叩从长安到罗马的絲绸之路,发表800余万字作品,出版长篇小说《山祭》《水葬》;传记文学《中国的西北角:多位学人生涯的探寻与展示》《横断面:文学陕军亲历纪实》;报告文学《从长安到罗马》《从长安到拉萨》《从长安到川滇》等著作50余部。获国家图书奖、冰心散文奖、柳青文学奖、全国首届徐霞客游记奖等多项奖励,有多种著述翻译国外。系国务院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
下期预告:《大开通》——汉中交通文旅纪事:石门石刻保护前后
汉中市在路上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不失初心,不忘初衷.
做汉中形象的传播者
我们一直在路上.....

影院广告 | 户外广告| 新媒体广告
旅游宣传 | 宣传片制作
业务合作:17709160920
旅游咨询:18091610777
投稿邮箱:auld.langsyne@163.com
点击阅读原文可以进行文章搜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大学生论坛-高校论坛 ( 鄂ICP备20000827号-2 )

GMT+8, 2025-1-13 14:10 , Processed in 0.10785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