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大学生论坛-高校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606819|回复: 0

上海外滩源——不可不看的上海经典历史建筑群

[复制链接]

1

主题

5

帖子

1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3
发表于 2022-10-24 16:23: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外滩源
 “外滩源”不等同于“外滩”,外滩源位于苏州河、黄浦江交汇处。在时间上,外滩源拥有外滩地区最早建成的一批历史建筑;在空间上,是外滩的起点。独特的地理位置、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使其成为了名符其实的外滩的源头,成为外滩——这个上海“皇冠”上的一颗“明珠”。本着“重现风貌,重塑功能”的开发原则,该区域作为上海具有代表性的历史风貌区之一,开发过程不同于一般的旧区改造,而是尽力发掘历史建筑的潜在人文价值,恢复和保留街区的古典风貌。对于历史建筑的改造,遵循“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的原则,通过功能重整及设施更新,以适应现代生活需求,力图将“古旧”变成“经典”。
新天安堂

  外国人集聚的地方必有教,原来基督教伦敦会1864年在麦家圈(今山东路)建有天安堂供外国侨民举行礼拜。英国领事馆迁出老城厢后,1866年教会又在南苏州路处建造了一个教堂,因而有天安堂,故名为新天安堂。新天安堂又名联合礼拜堂,由英国建筑师道达尔设计,中间修长的塔楼和陡峭的尖塔,最高处设置十字架,两边是双坡层面不对称立面,系英国乡村教堂建筑风格,由于尖塔在房屋空间中的显眼形象,在苏州河远处都能看到这个建筑标志。教堂可供五、六百人做礼拜,因为邻近领事馆,所以一度很兴旺,堂的左边还有传教士的用房。后来由于长年缺乏维修,新天安堂逐渐废圯仅存了一个空壳子,虽然如此,由于它是外滩唯一没有改建或重建的原汁原味的建筑遗迹。
外滩源壹号

  位于中山东一路33号的原英国领事馆,1873年落成,是外滩一线现存最早的建筑。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建筑风格,由英国设计师克罗斯曼和伯依斯联合设计。主屋高两层,砖木结构,平面呈十字形,屋面为四坡顶蝴蝶瓦,立面门窗采用平拱和拱券,装有硬百叶窗,并配置罗马式栏杆,在水泥粉刷勾勒横线条的外墙衬托之下,建筑外观朴实、庄重、有韵味,显示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建筑风格。建筑北侧,建造一幢二层楼砖木结构房屋,建筑风格与主屋相同,是供领事生活起居用房。

圆明园路
  19世纪60年代辟筑。最初取北京的圆明园之名,命名为“下圆明园路”,1943年改用今名。南起滇池路,北迄南苏州路。该路具有丰厚的历史底蕴。1949年前,沿路有慎昌、古孟等洋行,有美商万泰、中元轮船局、旅馆商同业公会,《新民报》社和新闻记者公会,中华全国基督教协进会和上海基督教公谊会、基督教女青年会全国协会、上海中华浸信会、基督教书店,民国政府外交部驻沪办事处、行政院侨务委员会上海侨务处等。解放后,沿路建筑逐渐改变原有用途,办公、商务、居住等功能混杂,直到2003年外滩源项目启动,道路及其沿路建筑开始获得保护改造。
兰心大楼
  兰心大楼,与“协进大楼”一体,是建造在上海最早的剧场--兰心戏院旧址上,现今的圆明园路185号。上海兰心戏院是近代外国人在华设立较早的戏院之一。1866年由上海运动事业基金董事会投资在上海香港路与圆明园路转角处建造,为木结构,设施简陋,作为上海“大英爱美剧社”的演出场所。1871年3月2日,场所不幸被大火焚毁。1872年,在旧址上重建一幢豪华型的、砖木结构的兰心戏院,西上海最早的近代西洋风格的剧院建筑。1930年,戏院因年久失修被拆除。1931年老兰心戏院迁址于蒲石路迈尔西爱路口(今长乐路茂名南路路口)。
  1930年在圆明园路185号上建造兰心大楼,1931年竣工,当时国民政府外交部驻沪办事处就设在此处。大楼坐西朝东,七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占地面积1326平方米,建筑面积9105平方米。外墙立面采用褐色面砖饰面,简洁清丽。主入口处略前出,设齿状隅石,层间窗洞置连续式平拱钢窗,横线条韵味感强。顶部挑出阳台饰爱奥尼式柱,窗楣上置三角形山墙花装饰。顶层塔楼三面饰弧拱券、中间是券心嵌销石。整幢大楼呈现出现代主义风格并局部带有新古典主义装饰。
真光大楼
  “真光大楼”,原叫浸信会大楼,因是中华浸信会的所在地,故以宗教机构名来命名的。后来,该教会机构创办传道刊物《真光》,就以此刊物名命名为“真光大楼”。大楼位于今圆明园路209号,北京东路与南苏州路之间。大楼坐西朝东,八层钢筋混凝土结构。立面以锐角状竖线条装饰,出女儿墙收头。横直线条交叉组合,乳黄色及褐色曲面外墙贴面砖饰面。大片玻璃窗与方形玻璃灯柱及室内流畅的天花与墙面线脚及灯饰处理,都具有一种强烈的时代感。建筑面积3347平方米,于1930年竣工使用。当时聘请沪上著名匈牙利籍建筑师邬达克设计。邬达克于1893年出生于捷克斯洛伐克,1914年毕业于布达佩斯皇家学院,1916年当选为匈牙利皇家建筑学会会员。1918年他来到上海,在美国建筑师克利(R.A.Curry)开设的克利洋行工作。在此期间他与克利合作设计了美国总会、中西女中、万国储蓄会大楼(今国际饭店)等一系列建筑。浸信会大楼的设计使邬达克的设计理念发生了转变,由复兴主义转变为了现代主义新建筑风格。
中华基督教女青年会大楼

  中华基督教女青年会大楼,坐落在现今的圆明园路133号。建于1933年,由沪上华籍著名建筑师李锦沛设计。建筑坐西朝东,九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占地面积为89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5834平方米。大楼外貌带有装饰艺术派风格的影响,装饰纹样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立面勒脚为石刻莲瓣须弥座,窗裙和压顶饰假石回纹,入口门楣为石刻勾头滴水批担。室内饰藻井式天花及仿和玺彩画,十分精致。
圆明园公寓

  圆明园公寓建于二十世纪初,保留历史建筑,一至四层为砖木结构(局部砖混结构),五层为砖混结构,结构整体性差,破坏严重。现一至二层改造为商业零售,三至四层改造为高档餐厅。
半岛酒店(原友谊商店)
  半岛酒店的门就在北京路上,但整个楼身占据了圆明园路的一侧的半条街。半岛酒店是60 年来外滩惟一一幢新建筑,为了和周边久历风霜的建筑群协调,半岛酒店外墙的花岗岩采用了与外滩许多建筑同一个采石场的花岗岩。  在上世纪60 年代到80 年代,这里曾是人气相当高的友谊商店。在物质匮乏的时期,作为一所涉外的零售商店,友谊商店可以买到很多市面上见不到的东西和稀罕的洋货。当上世纪70 年代的人们还不知道CD 彩妆是什么玩意儿时,它就已经静静地躺在友谊商店的柜台里了。上海滩手艺最好的“奉帮裁缝”也在友谊商店,专给国家领导人量体裁衣。如今半岛酒店粉饰一新,知名国际奢侈品牌入驻,更使其蓬荜生辉。
  建筑是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必须场所,是各个历史时期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产物。“外滩源”建筑是外滩历史发展的见证,承载着许许多多建筑里的人与事的故事,尤其是外滩初期阶段这里是上海近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我们能不好好看看、体会在建筑中所孕育着的吗?
摄影:梦中朝霞
地点:上海外滩源
附录:“外滩源”14幢历史建筑保护单位
1.英国领事馆(1873)中山东一路33号
2.安培洋行大楼(1908)圆明园路97号
3.益丰洋行大楼(1911)北京东路31~91号
4.银行公会大楼(1918)香港路59号
5.青年协会大楼(1924)虎丘路11号
6.光陆大楼(1925)虎丘路142号
7.兰心大楼(1927)圆明园路185号
8.颐中大楼(1930)南苏州路161-175号
9.光学大楼(1930)虎丘路128号
10.女青年会大楼(1930)圆明园路133号
11.真光大楼(1930)圆明园路209号
12.亚洲文会大楼(1932)虎丘路20号
13.仁记洋行大楼(1936)滇池路100-110号
14.业广地产公司大楼(1936)滇池路120号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大学生论坛-高校论坛 ( 鄂ICP备20000827号-2 )

GMT+8, 2024-12-26 11:57 , Processed in 0.054905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